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64章 官职(1/3)

众将又一次不解了:您远来这里,难道就是当泥瓦匠的?围而不打,示弱于敌。

司马懿又一次进行耐心的课前辅导,他说:古人说,敌人的营垒虽然很高,但是不得不和我作战的原因,是因为我方进攻敌人的地方,是敌人不得不救的地方。我现在直接进军襄平(今辽宁辽阳,公孙渊老巢),敌人肯定内心都很担心老窝的安危,从堡垒出来和我野战,那时候肯定能够击败他。

于是,司马懿在轻松渡过了屏障公孙渊的第一个天然险阻——辽河以后,接着安顿了粮草,并不慌不忙地在辽河东岸站稳了脚跟,然后大摇大摆地从卑衍的营垒边向东开去——目的地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孙渊盘踞的地方襄平。

卑衍权衡利弊,最后决定只能回家保护襄平。

你在这里构筑工事可以,起码练练手工活,可是,人司马懿不打您这里,人家走了去打你老家去了——那里可有你的皇上啊,你还等在这里空等什么?

如果你是卑衍,会怎么办?试着想想,留一半兵在这里,攻击司马懿的长围?那就反主为客了,估计不好攻。那咱切断他粮道呢?不失是一个好主意。分一半兵回救,有城池,应该人数足够。

卑衍没有这样做,他不敢分兵,而是全军回救,当部队走到首山(今辽阳县境内,上有清风寺,不是锦州西南兴城的首山)附近的时候,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魏军,突然包围,大破卑衍,卑衍带着残兵退进襄平城中。

真漂亮。

本来是两军对垒,好像双方都没有什么破绽,但是,经过司马懿这一折腾,公孙渊的部队彻底陷于被动,全被人家牵着鼻子走。

接着,司马懿就把襄平城给围了起来。实际上,从此时起,公孙渊的失败只是早晚的问题了。

不过,司马懿也够倒霉的。围城的工程作业刚开始,就遇上了大雨,这大雨还一连下了一个多月,辽河的水暴涨,当时,给部队运粮的大船可以从辽河入海口直接抵达司马懿的军营。平地上的水都有几尺深,魏军将士心中开始恐慌起来,纷纷请主帅把军营移动到地势较高的地方。但司马懿坚决不允许。那么咱就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们一直在水中浸泡?

都督令史张静把自己的营帐移到了

高一点比较干燥的地方——文人嘛,就是干净,讲究,司马懿知道了,立即下令将其斩首。

为什么司马懿不允许移营呢?千年以后,我无法理解他的做法。难道就让士兵们在水中站岗放哨,吃饭睡觉?你不是不知道关羽水淹七军,你想做第二个于禁?

思量下来,大约是显示一种决心?也许,压根就是司马懿的一步昏招。

答案可能在于:当时不仅单单是军营屯驻,更重要的是还在建筑长围,一旦离去,将前功尽弃?

公孙渊城内的人依仗着下雨,开始打开城门到城外砍伐树木,采集蔬菜,放牧牛羊。司马懿的手下请示是不是出兵把眼前晃动的城里人给抓起来。司马懿还是不同意。《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司马懿与陈珪得谈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之所以这样的原因。军司马陈珪说:“从前,进攻上庸(湖北省竹山县西南田家坝)时,八路同时进发,日夜不息,十五天攻陷城池,杀了孟达。这一次我们跋涉的路程更远,却这么安闲,我实在想不通。”司马懿回答:“孟达守城的部队少,可是粮食却多得够吃一年,我们军队人数比他多四倍,粮食却不能支持一个月,用一月攻击一年,怎么能不速战速决!我们用四个人攻击一个人,就是我军死一半,只要能攻克,还是要去做,因此不顾死伤,那是跟粮食竞争。现在情形恰恰相反,敌人军队多,我们少;敌人粮少,我们粮多。何况大水泛滥,我们无法行动,就是想攻城,又怎么攻?自京师出发,我不担心被敌人攻击,只担心敌人逃走。现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霸王总裁彪悍妻 慕命 抗日之最强悍匪 混沌神的时空进化旅行 娱乐圈之星芒重耀 乡野小农民 我大概是只假鬼 布衣小书生 汉墙 公主!放开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