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少年天子(2/3)
羡之顾不上拍他屁股,现在魏军退去,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了。先帝七个儿子,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既然你不想做皇帝,那就趁早滚蛋!于是,徐羡之同傅亮、谢晦密谋一番,决定废了刘义符,另立新君。
废立之事,自古少之又少,而不引起国家动荡的,唯有霍光废昌邑王刘贺而已。干这种炒老板鱿鱼的事,稍不留神就可能被老板油煎了,不到万不得已,切不可兴废立之事。但徐羡之混迹江湖许多年,吃的盐比刘义符吃的米都多,他不怕。
平心而论,刘义符并非无可救药,他既没有屠戮功臣,也没有大兴土木;而且对徐羡之等大臣毕恭毕敬,虽然贪玩了点,但本质不坏。照理说,这样一位好坏五五开的皇帝,徐羡之没理由废他。大臣们之所以冒险另立新君,不就是想牢牢握住大权吗?万一来个更不听话的新主怎么办?真不知道徐羡之怎么想的。(可能徐羡之把霍光当成偶像来崇拜了吧!本人也是霍光的粉丝一枚,真真的伤不起,伤不起...)
有人会问,朝廷不是徐家开的,朝中大臣们不会反对吗?当然会!大臣张约就很有意见,并给徐羡之讲了许多大道理,说什么“人谁无过,贵能自新”,张约越说越激愤,干脆直截了当地指出:你徐羡之身为托孤重臣之首,不去教导陛下,却姑息纵容,轻言废立之事。就是你把陛下宠成这样的!
老油条徐羡之也不辩解,悠悠地来了句:“哪凉快哪呆着去!”于是,张约被贬到梁州做参军,不久后被杀。有了张约血淋淋的教训,大臣们噤若寒蝉,再不敢多说一句话;而傅亮和谢晦的同意,更加使徐羡之心坚如铁。辅政四大臣中,三人表示同意,按照民主原则,算是通过了。
废掉刘义符简单,可另立哪位皇子呢?刘裕还有六个儿子,从大到小分别为孝献王刘义真;宜都王刘义隆、彭城王刘义康、江夏王刘义恭、南郡王刘义宣、衡阳王刘义季。这些王爷们都是庶出,如果按长幼顺序来,刘义真最有资格。
但刘义真为人轻浮,比刘义符还不是东西,难当大任。思来想去,徐羡之把目光放在刘义隆身上。刘义隆此时主管荆州,在他的治理下,荆州政通人和,从这一点看来,确实是一位好皇帝的胚子。更为难得的是,刘义隆虽然年仅十八岁,但军龄却达十四年之久!(虽然掺着不少水分)
刘义隆,就你了!
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徐羡之得先除掉刘义真,要不越过老二立老三,刘义真肯定不服气,万一来个清君侧就麻烦了。古语说,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拿到徐羡之身上,完全掉了个儿:臣让君死,君不得不死。徐老爷子杀刘义真,比捏死一只蚂蚁还容易。
也活该刘义真命绝,他结交谢灵运(就是那个山水诗派的开山祖师)、颜延之、道士慧琳等人,经常大放厥词:“我要是做皇帝了,就让谢灵运和颜延之分居左右丞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徐羡之听说后大怒,简直是无稽之谈!谢、颜做丞相,你让我们集体喝西北风去?
刘义真死到临头了,时间不长,徐羡之把他打发到历阳(今安徽和县),他的“左右丞相”亦遭贬黜。这些还不够,按照徐羡之的计划,刘义真必须得死,就算是为了国家的安宁、皇室的安危吧!
不久后,徐羡之以“聚众作乱”为由,杀刘义真。
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徐羡之快马联系领兵在外的檀道济,问他对朝廷的决议是否满意,如果满意的话就率军回朝,防备可能的动乱。
檀道济对政治不感冒,听说三人一致通过,心想应该不会出漏子。与此同时,接到命令的江州刺史王弘也在率军赶回,两人于同一天回到建业。
接下来就差动手了。(。。)
s:陈邵轩一直致力于脱俗,不落前人窠臼,但还是得俗气一回:求票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宠物驯养手册
都市之暗黑我称王
被读心吃瓜后,炮灰奶包变团宠
傅爷,你的小祖宗被你惯坏啦!
神卦右相
裂天神魂
穿越之杀手至尊
白骨大圣
绝代神邪
勾心仇家:美男送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