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名贤篇之黔娄(1/3)

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着名的道家学。鲁恭公曾聘为相,齐威王请为卿,皆被其拒绝。后隐居于济之南山(今济南千佛山),凿石为洞,终年不下,曾着书四篇(已失传),言道家之务,号黔娄子。他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洁身一世的端正品行为世人称颂。

1人物生平

黔娄是战国时齐国的贤士,周王愈行衰微,分封等级制度也渐趋崩溃,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各国诸侯纷纷将才智之士网罗在自己的身边,平民开始攀登政治舞台,动辄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娄从小饱读诗书,专攻道家学说,曾着书四篇,取名叫《黔娄子》。此书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认为: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质,从无形而生有形,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骤。并以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原理来说明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以此洞悉古今万事万物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从小处说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态行为”。从大处说又可以预知和验证一个国家的兴替。

黔娄不但阐明道家的主旨,而且身体力行。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与妻子一同下田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他的道家学术理论受到齐侯的重视,齐侯备下重金,请黔娄到朝廷做官,聘他为卿,他却坚辞不受。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历山(今济南市千佛山“黔娄洞”)过起了隐居生活。齐威王曾亲临黔娄洞请教,为了表示尊重,他远远就下马脱靴,徒步进洞。后来鲁国国君也派人去请他出任鲁国的相国,并给他赐粟三千钟的俸禄,黔娄仍不为高官厚禄所动。

黔娄先生死后,他的好友,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长袍,垫着烂草席,用白布覆盖着。由于这块白布短小,盖头就露出脚来,盖上脚就露出头来。不禁为之心酸,就说:“把布斜过来盖,就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

不料,黔娄夫人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这会违背先生的生前意愿的。”

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说:“先生之终,何以为谥?”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宇加以概括,这就叫“谥”。这种“谥”法,也不完全出于朝廷,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谥,以慰死者在天之灵。

曾参的问话刚结束,黔娄夫人立即回答:“以康为谥。”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手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

黔娄夫人正色道:“先生生前,鲁国国君要任他为相,但他辞而不为;齐国国君欲聘为卿,他同样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鲁国国君曾赐很多米粟给他,齐国国君也屡次要予以报酬,他都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富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些全是为了仁义,以康为谥,谁能说不合适呢!”

曾参听后,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声赞叹说:“正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