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8章 山西的变化,蒸汽轮船的普及(1/2)

清国与明国一直存在密切的贸易活动。

虽然清国同样地大物博,但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两国各有其特产。

而这些特产到了异国他乡,能够换来丰厚无比的回报。

利益是驱使人类前进的第一动力。

山西北部,宁化所。

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北方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扰,在全国重要地区设立了众多卫所。

山西地处北方边境,战略地位重要。

洪武十一年,在山西设立宁化所,最初为宁化守御千户所,属山西都指挥使司管辖。

成化二年,明廷议定在宁武一带建关城,以古宁武军之名定名为宁武关,宁化所成为宁武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靖十九年,宁化所改隶于宁武关,由宁武关的三关总兵统一管辖。

因为其特殊的军事用途,宁化所的城墙高大坚固,一般由砖石砌成,城墙周长数里,设有多个城门和角楼。

城墙上还设有瞭望孔、射孔等防御设施,便于士兵观察和攻击敌人。

城内遍布军营。

可以说,宁化所是一座标准的军事重镇。

但在圣教拿下宁化所后,这里的情况就有了改变。

宁化所虽然依旧承担着防守北方边关的作用,但管制相比以往可宽松了很多。

除了军事作用,宁化所也成了明国商人前往北方草原,乃至更远方的贸易站点。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主要原因便是宁化所所在的区域,宁武到静乐一线拥有大量可露天开采的高质量煤矿!

煤炭是工业革命的重要能源。

虽然彼时的明国早已经开始大规模利用煤炭,但产能有限,需求有限,多是小作坊,小规模开采。

如此一来,自然形成不了商业城镇。

但圣教不一样。

在杨奇伟的主导下,圣教已经有序开展工业革命。

随着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圣教对煤炭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

蒸汽轮船需要煤炭,炼钢厂需要煤炭,百姓生活需要煤炭,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激增,自然激发了前所未有的煤炭市场活力,让山西这些此前并不受到关注的资源点成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但想要将煤炭从宁化一带运往河南,陕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从陆地行走,不仅耗费的时间极长,且还需要大量的人力,非常不划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圣教自崇祯五年七月开始,便组织人力疏通改造汾水。

汾水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自北向南纵贯山西中部,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等地区,在运城市万荣县附近汇入黄河,全长七百多公里。

只是彼时的汾水,随着水位下降,河道堵塞等问题,已经很难通行大型船只。

经过长达半年的改造,圣教才初步贯通汾水。

而今的汾水最大支持十米左右的蒸汽平底船。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麻烦,圣教建造了大量七米,起义,福康安任将军前往镇压,解嘉义之围,晋封一等嘉勇公,赐紫光阁挂像,同年任闽浙总督。

福康安喜奢靡。

即便是此次出访圣教,也没有亏待了自己。

推开马车的车门,只见车内面积虽然不大,但装饰的颇为奢华。

不仅如此,马车内除了福康安,还有两位样貌精致的美人。

这两位美人各有风情。

一人长着鹅蛋脸,端庄大气。

一人长着瓜子脸,妩媚风骚。

外界虽是初春时节,寒气逼人,但马车内却显得格外暖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