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德辉,我们长话短说(5.2k)(2/5)
来阿美莉卡之后围绕哥德巴赫猜想的论文已经通过了《数学新进展》的编辑审核,即将发表。
他也将成为又一位能够在四大数学期刊上独立发表文章的华裔数学家。
虽然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不是他后来成名的1+2,但是也是数论领域一次不算小的突破。
哈维·科恩说让他把结果再做的完善一点,争取三年之后到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总会场做一次一个小时的汇报。
物质世界只能说不匮乏,精神世界那就是极大满足了。
在数学海洋里,从之前的偏老式数论方法,到现在的现代数论、拓扑和几何都有所涉猎。
陈景润的数学天赋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一直到4月份,他才跟着周元燊一起去深蓝展览馆参观。
这还是因为新闻大肆报道的最新成果-巴别塔。
现在它不叫乔治敦翻译机器了,它有了新的名字:巴别塔。
白宫的官员在接受外界采访的时候,把它夸到天上去了,称之为阿美莉卡迈向人工智能技术奇点的里程碑时刻。
国防部负责翻译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宣称,这将大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让他们体会到教授所说人工智能协助人有多便利。
而把巴别塔拉到技术方舟公开展览后,所有纽约市民都能花个五美元体验一下技术方舟的翻译能力后,更是把巴别塔和人工智能推向了高潮。
陈景润终于坐不住了,在周元燊的力邀之下,两人一起去时代广场的技术方舟参观。
同为纽约数学界的年轻华人,二人关系不错。林燃那属于另一个次元去了。
当然陈景润去还有别的任务在身,那就是参观完之后写一份详细的报告。
“果然和报纸所说的一样,真是诡异的华丽啊。”周元燊感慨道。
周元燊和陈景润作为数学家,更能从线条中体会到几何的美感。
陈景润无奈道:“唯一的遗憾就是人有点多。”
目测望去,和世博会的热门场馆排队人数差不多,里里外外起码绕了有四圈。
本来热度逐渐消退下去的技术方舟,随着巴别塔的入住,热度又上来了。
“你不觉得它从里到外都是一种冰冷的未来感吗?”周元燊吐槽道。
在这个时空,后世无数科幻电影里的大反派都是。
虽然没有直呼其名,但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暗示。
其中克莱因蓝和深黑的搭配更是成为了科幻作品的代表色。
很多科幻作家出版的,都选择用这样的搭配来表示自己的作品是科幻。
技术方舟建成五十周年的时候,von ooks还专门用技术方舟第一批门票的设计概念,出版了一套五十年经典科幻作品系列。
除了书的名字不同外,其他清一色的深蓝加黑色线条。
这就是设计的影响力,横跨数十年经久不衰。
而此刻对于站在外面排队的陈景润和周元燊来说有点难熬。
因为队伍实在太长了。
“技术方舟”的外墙却如一块巨大的蓝色幕布,深邃的克莱因蓝与交错的黑线勾勒出几何图案,陈景润注视着,他总感觉这像是一台巨型机器的电路板。
不是因为报纸这样报道他才这样觉得,即便没看过报道,他也会这样觉得。
等了足足三个小时,终于轮到他们进去参观了。
两人迈入大厅,迎面是幽暗的蓝光,墙上的展板诉说着的技术发展史。
空气凉爽得近乎无菌。
深蓝在扇形观众厅,陈景润和周元燊观看了一场人类和“空气”的对弈。
周元燊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