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52章 得天下(3/4)

地说他是无数朝代更迭的牺牲品,但是他懦弱地选择了活着,他心中还有点滴的希望,他更像是身处炼狱中的圣徒;他也曾经想到了反抗,也有些许的血性,但是最后总不得不选择了 懦弱;他一直循规蹈矩、小心翼翼,为的是外人挑不出一点毛病;他贵为皇帝,却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潜心研究医学,为的是济世救人。

我不知道假如他的妻兄曹丕能够认真辅佐,或者曹植继位魏王,也许世事会有所改变?没有了短命的曹魏,短命的西晋了吧?

也许老天真的怜悯起这个一直被他所厌弃的孩子了吧?我想刘协从做山阳公开始,可能快乐些了吧?一些东西放下了也就放下了,人反而轻松愉快。远离了权力中心,身边有善良的相濡以沫的曹皇后,刘协过了13年“人”的生活。河南焦作至今还流传着山阳公、曹皇后为民治病的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是,我宁愿相信它是真实的。因为,在我看来,在世世代代老百姓心中流淌着、口耳相传的历史远远比那些貌似真实的史书要鲜活,也更真实,据说至今禅陵附近的村庄还有祖祖辈辈为刘协护陵的庄稼人!

相比之下,那个喜爱糟蹋别人幸福的小丑匆匆地得到了7年的江山,但是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妈妈,失去了兄弟,失去了姐妹,甚至失去了寿命,真正的成为“独夫”……

十五、最后的北伐(1)

我相信,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如果能够亲自走走诸葛亮5出汉中北伐的老路,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诸葛亮当时的所面临的处境,设身处地地正确评价出他的得失。不过,遗憾的是:还没有这个机会,因此,我们只能看图说话。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摆脱不了人云亦云的尴尬,甚至于可能会使我们判断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虽然如此,让我们还是翻开历史的片片记载,对照古今的地图,一点

一滴地去探寻往昔的印迹吧。

公元234年的4月,西北高原上还显得春寒料峭,诸葛亮的十余万大军出现在了斜谷的北口。

从这年的2月开始,诸葛亮的10万大军艰难地爬过横亘在汉中平原北部地秦岭山脉,走了近2个月的时间,才通过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到达战场。而此时,司马懿早已闻听到了风声,从容的在渭河驻军,以逸待劳,等待着蜀军的到来。

虽然司马懿早就说过,诸葛亮再北上的话,绝对不会再迂回西北去陇西,但是身处陇西的郭淮也绝对不敢掉以轻心,在祁山、上邽一线屯驻了1、2万的防守兵力。

既然司马懿算无遗策,那么,你在斜谷部署兵力,应该能够给予诸葛亮以迎头痛击吧?

是山太高无法布兵?还是你司马懿另有隐情呢?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顺利出谷,大概会有以下几种可能:

一是,司马懿压根就没有料到诸葛亮会出斜谷,或者即使料到,也因为无法准确确定诸葛亮出兵的具体时间,无从防守(这一点假设似乎难以成立,司马懿应该能听到风声);

二是,曹魏帝国的近期国策是对蜀国采取防守,没有最高领袖的决定,司马懿不敢擅自进攻;

三是,诸葛亮隐蔽工作做的好,以至于司马懿没有发现。

四是,从第一次交手,司马懿就掂量出了诸葛亮的分量:他已经看出诸葛亮不会用奇,不会调动敌人,只会硬碰硬的战斗,或者固守,因此,根本就没把诸葛亮当回事,在他的内心深处也许根本就想着诸葛亮和自己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屑于和你玩突袭之类的把戏——即便是敞开大门请你来,我持重对你,你就束手无策了,如果不会用奇,不会诡诈,就等于不知兵,因为,兵者,本身就是“诡道”!

也许,千年以后,我们这些似是而非的猜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混沌阴阳诀 鬼夫凶缠 废材萌妃,好狂野 皇帝强宠绝品废柴妃 重生军长娇妻有空间 鬼事当铺 网游我有万倍增幅 无敌小村医 一世强卫风飞扬 官途:省委第一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