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78.第278章 tiaozhuanbaqin(2/4)

了你心里的一汪绿水,吹醒了你的旧时记忆,你会停下脚步,仔细的回忆,去品味,不论曾经,是喜,还是悲。

找一个不熟悉的人,慢慢倾诉吧,将过去曾经的点点滴滴,都一字不落的诉说。将心里所想所念的,再一次展现出来。你会发现,其实,你真的从未忘记过。只有在想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其实,曾经已经遗忘掉的回忆,竟然只是被你忽略了、或者是藏在心底的别处。再一次说出来的时候,你是云淡风轻,而不是之前的撕心裂肺。在公交站、地铁站,碰上熟悉的人,慌忙逃开,然后捂住自己的心口,回味着刚才的小紧张,小慌乱。慢慢的,你的嘴角,会浮现上微笑,转过身来,对着那个消失的背影,挥挥手,打个招呼。

你好,再见。

现如今,早春已然过去,那么,就放下心头曾经积攒的寒意,出去逛一逛吧。

绿水本无波,因风皱眉。

有时候,走到一个地方,回忆扑面而来,你猝不及防,就像瞬间掉落在水里,眼睛鼻子全部都是水,呛到心里,整个人都半浮不浮。

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寻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