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25章 小琉球倭患的由来(二更)(2/3)

旦发现明军稍有松懈就趁机蜂拥而上,前去洗劫一番,然后迅速逃走。

小琉球有着足够的物资补给,足够那些倭寇待在上面等待时机,实在没有机会也能小琉球劫掠一番,也能有不错的收获。

故而,小琉球逐渐成为了倭寇的侵袭东南沿海的跳板,洪武帝耗费心血打造的海防防线对此无能为力。

除非能把面积广阔的小琉球经营得与内陆一样,这样才能驱离那些倭寇,可小琉球现在还属蛮夷之地,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并且还要组织内陆的居民移民小琉球,工程浩大,难以实施。

洪武十九年七月,倭寇以小琉球为基地,在福建沿海连续袭扰了一个多月,相继劫掠了漳州、泉州、福州、兴化和厦门等地后方才扬而去,满载而归,而当地的海防军队却无能为力。

战报传到南京后,洪武帝大发雷霆,破口大骂闽浙巡抚汤和:“开国功臣,竟奈何不得区区倭奴!

鉴于海防防线无法抵御倭寇的侵袭,洪武帝于是想到了一个极端的办法,那就是在小琉球坚壁清野,撤回小琉球的局面,而当时的武大臣皆赞同此举,即使有人心有异议也不敢忤逆洪武帝。

于是,洪武二十年洪武帝下旨撤销了澎湖巡检司,迁小琉球居民去漳州和泉州。

小琉球百姓于是纷纷烧掉房屋,毁掉粮食,在官府的安排下迁入了内地。

不过很可惜,这种坚壁清野的策略看似断了倭寇的后路,但是却把小琉球变成了倭寇的乐园,而且东南沿海的海盗、逃犯也纷纷来到了小琉球,使得大明的倭患更加猖獗。

鸡笼山是倭寇在小琉球的一个重要据点,人口有数万人之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炫耀的城镇,是小琉球上几股倭寇势力中最大的一股。

山下元道经营着从南阳到宁波的海上贸易路线,自然跟小琉球的倭寇打过交道,为了能平安通过夷洲海峡每次都要向鸡笼山的倭寇进贡,受鸡笼山倭寇的保护。

其实,山下元道也不想过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海上航行危机四伏,除了心黑手辣的海盗外,还有变幻莫测的天气,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葬身鱼腹。

不过他这也是被逼无奈,因为明朝的海禁政策异常严格,他不得不伪装成倭人铤而走险。

洪武三年,洪武帝罢太仓黄渡市舶司。

洪武七年,洪武帝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的市舶司,明朝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洪武十四年,洪武帝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使得与明朝素好的南洋诸国也不能来大明进行贸易和化交流。

洪武二十三年,洪武帝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

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洪武帝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

洪武三十年,洪武帝再次发布诏令,禁止大明百姓下海通番。

虽然永乐帝为了使得海外诸国前来大明朝贡,复开了浙江宁波、福建福州、广东广州和交趾云屯等四个市舶司,但那是官方之间的商贸交易,民间的交易还被严格禁止。

为了防止沿海百姓入海通商,《大明律》上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卖,其现有者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