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51章 慎重处置(2/3)

凭借着海外贸易讲武堂和皇家内库就赚得盆满钵满

值得一提的是,商局和税局成立后,大明所收的商税一年比一年多,不过大部分的商税都进了皇家的内库,户部只能从中获得一小部分。

这使得户部颇有微词,原本户部应该是大明最富有的衙门,不过现在无论是讲武堂还是皇家的内库都比他有钱,这使得户部的人感到不平。

为此户部曾经上书朝廷要把对外海外贸易和商税收归户部,由户部统一调配,不过先后被宣德帝和张氏太皇太后拒绝,一旦把这些钱交给户部肯定会被户部的人迅速花出去,天知道那些钱去了哪里。

尤为重要的是,户部对税局的设立是持抵制的态度,税局成立后将分走户部的商税税权,虽然大明的商税少得可怜,但蚊子再小也是肉不是。

况且,税局成立后在江南率先实行新的税制,商税比大明一直沿用的三十税一要高上许多,故而每年都能收不少税金,使得户部的人眼红。

税局提升商税初期,曾经有人指责税局这是“与民争利”,有悖明太祖设立“三十税一”的初衷。

面对这种指责,税局的人进行了反驳,指出明太祖定“三十税一”的时候大明百废俱兴,故而对商业是一种鼓励。

经过了数十年的资本积累后,大明的商贾在低税率下赚取了大量的产业,如今大明商业已然繁华,故而提升税率之事也就顺理成章。

至于说与民争利,商业的繁荣使得商贾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当地的百姓很少从中受益,故而商税提升后只是让商贾们赚得比以前少了而已,岂能说是与民争利?

况且,即便是实行新的商税,大明的税率也比唐宋时期低上很多,商贾们完全可以接受。

本来朝廷还以为商贾们会因此闹事,可出乎意料的是,即便是被文武官员们认为会遇到强势阻力的江南也风平浪静,根本就没人站出来闹事,更别说抵制了。

江南的那些大商贾几乎都参与到了大明的海外贸易,谁吃饱了撑的得罪税局,税局的背后可是李云天,一句话就能将其踢出大明的海外贸易,故而大家自然不会闹事。

再者说了,大明的商税确实也不高,比唐宋时期都低,商贾们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那些大商贾们接受了新的商税,其余的商贾自然也就不会闹事,李云天正是威服了那些大商贾,进而使得新商税得以顺利推行。

尤为重要的是,李云天手里还有商局这个杀手锏,商局掌管着商业执照的颁发和审核,一旦被商局吊销了商业执照那么就别想在大明做生意了。

如果李云天对商业事务不那么精通的话,那么那些大商贾们绝对会群起反抗,罢工罢市来逼迫朝廷,认为此举违背了洪武帝的祖制。

可惜的是,李云天不仅精通商事,而且还有九州商会作为后盾,这就使得那些想要滋事的大商贾不得不知难而退,倘若他们罢工罢市的话肯定会被九州商会的商人趁机吞并了市场。

虽然那些大商贾都与京城势力过往密切,但在宣德帝和张氏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谁肯因为此事去与李云天交锋?

说实话,李云天只不过提高了一些商税而已,对京城那些势力的收益并没有多大影响,只不过那些大商贾们少赚一儿而已,为此谁又会为此事大动干戈?只要那些商贾能保证他们的利益即可。

随着商局和税局的事务逐渐步入了正轨,以及大明商业越来越繁荣,商税正在迅速崛起,已经隐约有赶超农税的架势。

这使得户部对此是懊恼不已,眼睁睁地看着商税白花花的税银从眼前流走进入税局的税房,而户部只能从中分上一小杯羹。

由于此次新军军制改革涉及到了大明近半的兵力,而且还是赖以为主的主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