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姚广孝(1/4)

历史上的有诸多怪处,他生自医家,却偏爱谋略;他不为生活所迫

,却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门,却热心政治;他不辅洪武、建文,却偏助燕王;

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却主编《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物不晓,每言必中

,算无遗策……这位披着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际会中以其卓着功勋而

留名青史。

公元1335年生于苏州,其家世代行医,祖父、父亲都是乡间郎

中。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虽然清苦,但祖辈事佛积善,很受乡

里敬重。

从小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初步学习了一些儒家经典。但读

书,与许多人大不相同:他既不想应试做官,也不想像前辈们那样行医生为生

,而是一心想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4岁时,开始把自己的主

要精力和兴趣转向佛学;17岁时,他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道衍,

又以“逃虚子”自称,当时人称他为道衍和尚。

皈依佛门的四海为家,他曾拜元末着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易

经》、方术,尤其对排兵布阵、用兵伐谋感兴趣;他向遇庵大师学习内外典籍

之学,对佛、儒二家进行对比研究;他与当时的着名文学家、思想家宋濂、高

启等人结为诗文好友,文学修养也大大提高……在学佛访友、诗文酬和中,姚

广孝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nad1(

叩钵吟诗,高谈阔论,这确实不像安分的出家人,倒像个胸怀大志的书生

。然而此时的恃才傲物,以才气自负,常常深藏不露,不与世俗人交往

。在元末乱世,他的聪明才智并不为太多人熟悉。

明朝建国后,看到天下渐渐太平,辅佐朱元璋建立盖世伟业已没什

么可能,想着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没有施展机会,有时难免心灰意冷。直到有

一天,一位相面大师的一句话,让胸怀大志的再次点燃了内心的激情。

这一天,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谈经论道,恰巧碰到了当时最

有名望的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到,就大为惊讶:“现在天下已经太

平了,怎么还会有相貌如此奇异的僧人?你看这一双三角眼诡异非凡,面似一

只生病的老虎,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杀气,这肯定是一位精于权谋的高人,将来

一定能建立千秋伟业。”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一阵窃喜。他连忙拉

住袁珙的手,并引为至交。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终于觅得机缘。这一年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分配给各个皇

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nad2(受人推荐,

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一下就相中了

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

。朱棣见三角眼,体态臃肿,反倒有些不情愿要他∵到朱棣面

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

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于是便把他拉到内室

详谈≥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

元璋请求把许给自己。

此后不久,便随燕王来到北平(后改为北京),名义上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