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五章 远方来信(上)(2/2)

要做的倒不是这个,那个收获只能算是意外收获吧。由于穿越大西洋的航线需要几十天的时间都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按照他最开始的打算,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锻炼自己和身边的船员们的技术,特别是利用天体定位的技术,同时慢慢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对仅仅利用这种定位得出的结果的信心;第二个目的就是让船员们从心理上习惯在这种四面都是海水,看不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这两件事情,对于伊丽莎白交给他的那个任务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而选在在地中海上做这样的训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就算定位不准确,弄错了自己的位置,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危险,只要沿着大致的南北方向一直航行,用不了多久就总能到达陆地的位置。

至于航行过程中所采用的航线和定位结果,周清华并没有用自己的作为标准,反而是采用了李阿明的设计和测量结果。经过前一阵子的学习,李阿明已经有了些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现在周清华当然是要继续对他的这个今后航行中的“大副”进行好好的培养,必须能让他能够独当一面。

尽管李阿明在航海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相当不错,只是要在不平稳的海面上用象限仪这样的简单仪器进行天文定位理论上尽管不复杂,但是确实是一件需要大量实践的事情,必须要注意仪器与海平面之间保持正确的角度,而且读书的时机和方法都要非常注意,一点点手持仪器角度的改变都会引起测量结果的变化。所以,就算让周清华自己来尝试,也不可能保证每次都能做到非常准确。

当然,周清华所做的测量结果比起李阿明的结果来,就jing确的太多了,现在,这一段航程按照李阿明的测量数据进行的航海,便出现了或这或那的问题。但每一次,在水手们为航线的问题提出疑问的时候,周清华都以专门采用这样的复杂航线进行训练为由,消除水手们对未来大副的“疑惑”。

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天之后,船终于到达了亚历山大港。那名一开始驾着条二手小阿拉伯帆船出海的青年人,半年时间之后,变戏法般的把他的小船变成了一条“大船”。直耸的三根桅杆,在亚历山大冷清的港口中显得格外的抢眼。

故地重游,总是会让人有颇多感慨,周清华、李阿明与老安德森在一起谈论着当ri第一次出海时所遇到的因为命令无法正确执行,而不得不返航的尴尬,让担任翻译的安乐不可支。而游子返乡,心情却便又更复杂了。一直跟着周清华的那几名穆斯林水手在看到亚历山大之时,便一直雀跃不止,而当他们兴奋的踏上阔别半载的故土,一名穆斯林俯身亲吻着脚下的土地,赞美起真主的护佑。

****

一颗遥远的地雷终于爆炸了!

...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