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三方的嘲笑(3/4)

分的不解,这样简单的问题,内阁和大都督府怎么就都看不到呢?他们两边吵来吵去,怎么就不找人到银管会来问一问纸币的事情?

这是朝廷自身就在推动着的一变化啊。

作为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常务委员,陈继功很清楚在不久后推行的纸币,虽然法律规定一银元就等同一块银元,但在规定的时间内在银行用银子金子兑换纸币的话,一银元却能兑换道十二元纸币。百姓在最初的三个月内拿真金白银向银行兑换纸币的时候,是能获得百分之二十的增幅。这是一个优惠政策,是一个红果果的诱惑。如此货币流通量能得到了一定的增加,可以预料的到,全国物价会出现普遍的上升态势,而至于这幅度是高是低,那就不是陈继卿现在可以下结论的了。

这件事在银管会中也属于绝对机密,内阁的人没听到消息不奇怪,但他们总要有一定的眼光看到这个事情吧?

且不别的,纸币这东西先天上就没有银子能得到百姓们的信任。中国用黄金白银做流通货币可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那是好几百年,是天经地义的。现在朝廷突然一声令下,不让老百姓再用真金白银了。这纸票子拿在手中,他们就是对朝廷再信任有加,内心里也会忐忑的很吧?而且有0%的币值增幅啊,这不就是纸币没有银元之前的明证么?何况中国有了元明纸币的‘前车之鉴’,这纸币拿到老百姓手中实际上钱财就已经在贬值了。

陈鸣才让纸币兑换的时候多出百分之二十,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的补偿,同时也是一个利诱,利用百姓们贪图便宜的心理,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尽快的推行推广纸币。

所以这么个情况下,用脚趾头想也能知道,全国物价都会迎来一波上涨。

这内阁和大都督府实在是有迟钝的,纵然被封锁了消息,也不该想不到这一啊?——老百姓对纸币抱有一定的疑义,只这一,就必会引得市场震动。那个时候他们手里的钱就没有那么‘值钱’了。

陈鸣在银管会送交的报告上批了一个‘阅’字,看到陈继卿的喃喃自语,不由得笑了起来。“你以为哪个衙门都像银管会一样对社会市场如此敏感吗?”怎么可能呢。

银管会可是陈鸣废了不少精力才筹措起来的精英组织啊,常委会人数不多,只有五个人,而常委会下头的顾问和工作人员也不多,连着外头打杂的,现在总人数也就五十人上下吧。可这五十人里头有很多中低层都是原先在钱庄银号打混了十几年几十年的掌柜、大掌柜。是中国现在情况下对于‘货币’认知最深刻的一批人。

而随着纸币的发行,正在研究着西方经济体系的银管会也在筹划着一个新的目标——证券交易所。陈继卿今天送来的这份报告,就是银管会的‘市场预测’。

他们认为,随着天下平定,中国必然会迎来一波无法预计的经济复苏大潮,并且随着公司和股份在经济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多,开办一家证券交易所势在必行。

要知道,就银管会从各家银行取得的一些资料显示,现在不少的公司、个人在资金运营紧张或是无法满足产业扩张的时候,他们获得钱财的路子只有两条,其一是亲朋好友,这是最保险也最可靠的资金来源;其二就是银行贷款。

各开埠港口的‘市场’虽然远比内陆的普通府城、甚至是省城要繁荣,但前者的面积太,与广袤的中国内陆相比,就是一只鸡跟一头牛的差距。前者的市场有了初步的饱和趋势,后者却还饥肠辘辘呢。

“……我们银管会经过研究,觉得开办一处证券交易所是日后势在必行之举。所以想要提前对西洋的证券交易所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证券交易所的出现可以更好地利用民间财富,银管会想要派人去西洋考察,收集各国证券交易所建成前后的各类细节资料,以及日后的发展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